10月25日-27日,以“更紧密的合作 可持续的未来”为主题的第七届中美友城大会在杭州黄龙饭店进行。文旅学子胡颖颖、申宛宁和许紫玲凭借扎实的文旅专业知识与出色的外语能力,成为大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,从会前准备到会中服务,她们以热情的态度和专业的服务赢得中外来宾好评,也展现了浙外文旅学子的良好形象。
让我们一起看看文旅志愿者的风采吧!

回望第七届中美友城大会的志愿历程,那些藏在细节里的触动仍清晰如初。
从反馈细节不足,到收到酒店老师的快速优化与肯定;从协助阿拉伯外宾协调景点用车,到见证工作人员主动上前核对路线、高效衔接流程——这些瞬间里,跨语言沟通的阻碍悄然化解,也让我真切感受到团队协作的温度。最难忘茶歇时刻,向外宾介绍荷花酥与定胜糕时,提及荷花酥“形似西湖夏荷”、定胜糕“蕴含吉祥寓意”,并串联起背后的杭州饮食文化,他们边聆听边驻足拍摄,眼中的认可与好奇,让我格外动容。
作为文旅学子,我更深切体会到专业的价值:我们所学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连接文化、促进理解的桥梁。这次实践让课堂上的“文化传播”与“服务意识”有了具象落点,也让我更坚定以专业之力,搭建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温暖纽带。
——24旅管2班胡颖颖
志愿期间,从帮助外宾了解中国美食,到在前台以及服务中心帮助工作人员翻译外宾需求,每个细节都让我体会到:翻译不只是语言转换,更是让陌生变熟悉的“钥匙”。当看到中外嘉宾通过我的翻译顺畅交流,我突然明白:我们小小的服务,其实是在为友城情谊添砖加瓦,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,就是志愿最大的意义。
——24旅管2班申宛宁
当我手持客房指引图站在黄龙饭店大堂时,仿佛成了这场中美友城之约里一枚微小却坚定的齿轮。作为大会饭店支援志愿者,从10月24日引导外宾找到客房与会场,到26日在总机房协助跨语言沟通,再到饭点时为自助餐厅里的交流搭起桥梁,每一次开口都藏着跨文化联结的重量。
志愿者服的蓝色与西湖的波光交叠,让我忽然懂了:指引路向不只是认路,帮传一句话也不只是翻译,而是用每一次耐心回应,让美方嘉宾感受到杭州的温度。10月26日晚八点前的晚餐服务结束时,看着外宾因清晰沟通而舒展的笑容,我更明白这份工作的意义——不只是语言的“转换器”,更是中美友城情谊的“连接线”。
尤其27日在餐厅帮嘉宾交流菜品时,听他们说起白天参访茶叶博物馆的见闻,我触摸到了友好合作的脉搏——那是用真诚对话织就的纽带,而我们,正是这纽带上用心传递温度的小小齿轮。
——24旅管4班许紫玲